跳到主要內容

嘉義市立美術館-身心障礙網站商標

展覽回顧

箱構3.0-楔子/章節:巴斯卡箱 — 林育正個展

2021/12/28 - 2022/02/13
楔子 箱子的存在,是為了保護箱子內的事物,或其實是為了保護箱子外的世界。   十年前擬定了一個以每十年為一個周期的創作計畫「三:一個關於城市-畸零-遊蕩的蒐羅計畫」,原初三條章節:一.箱構:BOX-OLOGY、二.恍惚流轉的小城雜碎:Wandering Fragments of CITY、三.浮蕊:Fragments。以此三點為起點向外做概念的擴延,無定向摸索。就像是持續地向黑暗瞎投擲,等待著­­某種回音的可能。 因此在心底總有個樣子。就是個樣子而已,不是圖景,不是藍圖,不是刺眼的心靈模型,就是個樣子。把樣子打出來、把樣子削出來、把樣子捏出來、把樣子裝出來、把樣子焊出來。就是連續的勞動,持續的胡作,無預期的探索。而這樣的壓疊膠融的旅程,連結出更多新的篇章。 箱構3.0作為一個長期性創作計畫的一個中途集結點,也可以說,這是這十年來關於蒐羅諸多概念所集合而成的思愫。在展場中排列出各種資訊物件,每一個箱物或是其中/外之物件,像是一件件未來對於今日之考古出土。這些假造的水泥殘骸象徵著一種水泥與工業世界的遺跡,其中不只包含磁磚、水電零件等現成物,亦參雜了水泥齒輪、偽塑膠磚塊等膺品。交揉著真實物件及膺品的敘事,轉化成一種寓言。 展場空間的地面,可為某種概念性的「地表基土」。基土之上,生滅與更替,在不定的時間模式裡發生。就作品元件系列—箱組、鷹架、翻模套件、擬機具物件—而言,自然是對某種「______」映演的展示。在細節與局部之間,擲放符號,針對觀者的眼睛—訴諸理性與美感經驗—在光線曲折中,在瞬時凝固的角度涉入中,暗示某種詩意的物件演算。單個箱體提供了某種微敘事的向度。微者,相對於箱組系統而言,為其角色之定位,而非素樸想像之濫觴—亦即量體大小之別。箱組系統自然隱含某個廣敘事的向度,同時單個箱體亦必要地請求觀者給予獨立而容許一再洗入洗出的解讀。鷹架的形構,是為一分割空間的占據,卻是更甚於「空無一物」的空曠狀態,通透交疊的格架,等待填入、等待安插、等待「空無」被消去。鷹架之於作品,可為某種未發生的「全景」。 箱構3.0-楔子/章節:巴斯卡箱以一個箱+物、方形物、有箱之物、箱、盒等概念去製作,兼有蒐羅、彙整、編碼等行為意念。而我無意談論任何事物,只是反覆排列整理那些已被說出的。讓觀眾藉由自己的生命經驗,與作品共同書寫關於他們自己的獨特詩篇。
側棟二樓特展廳

禁山14號-劉千瑋個展

2022/02/26 - 2022/04/10
《禁山14號》是一個關於一棟房子的藝術計畫:一棟臺灣早期農村社會隨處可見的住居建築;一棟藝術家小時候隨著祖父母在稻田邊的玩樂所;一棟別具時代意義卻已頹圮多時的老房;一棟混雜著稻梗稻殼的黃土色牆面、頂著黑灰色的斜瓦屋頂、僅有一層矮樓、座落在苗栗苑裡的田間,聽聞總是冬暖夏涼的「土埆厝」(thôo-kat-tshù)。   關於「土埆厝」的生活記憶,應該是土生土長的都市人完全沒有的。就算在(無論城鄉)新房高樓隨處起的今日,穿梭在苗栗苑裡的鄉間,仍可見到不少這樣的建築。它們大部分看起來早已無人使用,塌陷的屋頂與崩落的土埆被雜草圍繞;少數貌似尚有著田間的倉儲或休憩功能,被硬敷上了水泥牆面;偶爾幸運的話,也會遇見一兩間受到妥善照顧的土埆厝,方正乾淨的,就像小時候畫房子會畫出來的,有著斜斜的屋頂、一層樓,門開在正中間的那種房子。(不知道現在的小朋友畫的還是不是一樣的房子?)而這些散居在臺灣鄉間,隱隱約約反映著農村經驗的土埆厝,似乎更像是一種歲月靜好、不合時宜的生活與文化想像。   「沒人住的房子壞的快。」面對歷經家族三代變遷、幾近頹圮,早已脫離當代日常的「劉家土埆厝」,親友鄰居間談/看到都說該留,但又不知要怎麼留。的確,從就地取材的用料方式、街坊相助的搭建工法,到住宅內外的空間規劃,土埆厝不僅是正在消逝的漢人常民建築,也是混融臺灣早期農村社會的經濟、文化、產業、勞動與生活記憶的集合體。然而,這種難以列入文資保存,又屢因島內自然與環境變遷逐日「劣化」的建築,究竟該留、不留,怎麼留?又或者說,什麼要留、要留什麼?   面對這難解的「房產」,劉千瑋選擇了用藝術來解。2016年,這間土埆厝從「錦山14號」的地址登記建物轉變成《禁山14號》的藝術物件(「禁山」為當地地名舊稱,泛指苗栗苑裡鎮的郊山「禁山」周邊)。無論是老屋的屋瓦、土埆、結構材,或是屋內的掛飾、海報、日用品、土蜂巢,只要是土埆厝的,都被劉千瑋收集與歸檔成《禁山14號》的後續研究與創作材料。直至今日,這棟走過了百年的房子,在藝術家反覆——採集、破壞、修復與再製——的「排練」(rehearsal)之下,已逐漸從容納個人歷史的家屋、紀錄農村社會的常民建築,轉化為展示公共與私人經驗的「情境文物」。   文化如何保存?經驗如何文獻(archiving)?我們所認知的文物價值,又建立在什麼樣的分類系統?以文化內容與生命經驗的可文獻性與不可文獻性為題,踏入2022年的嘉義市立美術館特展廳的《禁山14號》,將如何以藝術情境再現記憶場景?又或許,劉千瑋帶來的,將不只是一項藝術計畫,也是一場「類藝術/真文獻」的文物保存行動。 文/ 鄒婷
側棟二樓特展廳
回頂部